古寻眼睛一亮,忍不住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看来不是傻读书,知道用脑子。”
“儒法之间,一向是互相敌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一者重人治,而一者重法治。”
“可以说法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怀疑派,他们从不相信人性,坚定的认为人性本恶,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等等都是其中抹消不掉的根性,所以将一切交由法理决断。”
“这也是为什么崇尚性恶论的儒家大儒荀子先生能教出两位法学大家的原因。”
扶苏这时候插嘴好奇道,“老师,既然如此,为什么荀子还是被认定为儒家大儒,而不被归类为法家高人呢?”
百家学者的归类,更多看其思想,而非出身,所以无论韩非还是李斯,都被认定为法家之人,而非儒家学者,最多就是说一句他们是儒家小圣贤庄的弟子而已。
荀子虽然一张利嘴喷天下,除了孔子就没他不喷的人,思想也迥异寻常儒家学者,却始终被牢牢地认定为儒家的大儒。
扶苏有些不解。
古寻笑了笑回道,“很简单,因为法家的性恶论,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结果认定,而荀子的性恶论,只是区别于孟圣性善论的一种初始认知。”
“对于法家来说,人性本恶,无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