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地面的提醒他已经忘了,
壳层氦闪只是真正氦闪的阉割版,
壳层氦闪多发生于小型的红矮星,
是一种反应并不算激烈,没有失控氦引燃,也没不需简并态便可发生的一种比较“平和”的低质量恒星外部反应。
而真正的氦闪是发生在0.8倍太阳质量到2倍太阳质量之间恒星演化末期上的一种反应。
其中与壳层氦闪最大的区别也许便是在简并压上。
以太阳为例,
按照恒星聚变理论,
大约在过50到60亿年的时间后
太阳因为核聚变的原因,
大部分氢元素已经聚变为氦元素,
原本以氢为主的太阳,
变成了一个以氦元素为主的恒星,
氦元素虽然可以继续聚变反应,
但氦元素聚变速度远超氢元素的聚变速度,
因为氦元素的粒子特性,
在高温和简并压的共同作用下,
氦元素可以直接越过锂、铍、硼、三个聚变等级,聚变到碳元素。
这种跳跃三个聚变能量等级的反应也就是氦闪,
又因为恒星末期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氦闪越容易发生。
所以有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