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庭会想办法送孩子过去看看,虽然还是有很多人想到大洋彼岸工作和生活,但是已经不像八十年代初期一样,把美国奉为一生的追求。
对于后世之人而言,孟晓骏的理想确实幼稚,还有一些可笑,不过他很清楚这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是时代的问题,1980年,高考才恢复三年,改革开放不到两年,中美刚刚建交,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给予年轻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冲击,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难免成为大众追逐的目标。
这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先要学习,积累了足够的见识才会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然后学会思考,进而做出改变,让自己更好,更进步,更完美。
现在这些学生对美国的向往,就好比处于学习阶段,一如童年背诵的小学生行为准则,里面说要尊老爱幼,站在小孩子的立场,没人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是外界信息告诉我们这么做才是对的。
“美国……”成冬青推了推和他一样土鳖的眼镜,脸上多了几分神采,孟晓骏的话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作为山沟沟里的农民,一辈子能去趟首都,到天安门前照一张合影,那就是足以在十里八乡炫耀的事情了,当他考上燕京大学,距离儿时向往只有一步之遥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