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们的心都踏实了,因为他们在这个微博里没看到一点不妥的内容。
不仅没有不妥,简直正能量爆棚!
综览“徐某某”的微博,记者们发现几个信息点——倡议者是个女大学生;倡议者是蜀都某高校的“义务助教”志愿者;倡议者的微博里有很多义务助教时拍摄的照片,看发布日期,助教时间线长达两年多。此外,倡议者曾在智为微博上发起过网上募捐,为她助教学校的孩子募捐300双过冬棉鞋。
以上信息一经整理出来,记者们同时意识到:这个善良的女大学生要火!
之所以生出这个判断,因为“徐某某”的微博内容十分扎实,长达两年多的志愿助教图文,足以证明她发这篇《免费午餐倡议书》不是心血来潮哗众取宠,也不是为搏眼球沽名钓誉,而是有足够经历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其行为有依有据、可查可溯、有迹可循。
简而言之……
见多识广的记者们认为“徐某某”发《倡议书》的动机是善良可信的。
于是记者们在写“免费午餐倡议”新闻稿时遣词造句极为用心,因为大家都乐见善良的人得到认可和褒奖,也愿意为“免费午餐”这样的善事出一份力。
媒体酝酿新闻稿的时候,互联网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