寥寥几个读飘天文学打尽了,民间办学自然是不在提倡之列——不但不提倡不扶持,相反还有打压。所以,整个明初,私学书院凋零得很,尤其是北方更甚。所以,在顺天府这种地方开书院,官面上的背景自然重要,可即便如此,张越在集思广益给书院想名字的时候,却从众多雄浑大气的名头里,选中了一个最不起眼的——小书院。
就连沈度在张越亲自登门,请他帮忙写这块书院的匾额时,也是忍俊不禁。于是,消息从宫外传到宫内,原本知道那是张家族学的人自是心知肚明背后的人是谁,原本不知道的,在得知收学生都在十五岁以下,志在启蒙,也就收起了说三道四的嘴脸。毕竟,朝中不是每个官员都是出身豪富,贫寒时为了读书所受的苦楚,人们还是记得的。
小书院的挂匾正是选在一个黄道吉日,因是冬至假日的最后一天,哪怕没有大撒帖子,但京中朝贵毕竟都是消息灵通,一大清早,络绎不绝的马车就往来在河漕上那小小的几座桥上,很快,不但小小的门楼胡同被塞满了,就连前后两条胡同亦是如此。再加上把儿女送来上学的平民,一时间,无数双眼睛都盯着书院前头的大门。
那三间五架的大门用的是硬山顶,琉璃沟头滴水,空花屋脊,枋梁却只是寻常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