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 舌尖上的唐朝 > 正文 第两百二十四章 来自未来的泉州美食
约有拇指长短,还拖着一条长有一二寸,细如火柴梗、伸缩自如的“尾巴”,这种东西又名涂笋。

    据《闽小记》载:“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甚鲜异,但闻生于海滨,形似蚯蚓,即沙巽也。”说的就是这个,不过这个是清朝的记录,之前并没发现其他记录。

    这种东西怎么做,李好倒是特意去了解过,还看过泉州港的人自己做过。做法并不难,只不过稍稍要花点时间而已。

    土笋被从沙子里逮出后,就要先放养一天,让这些家伙吐清杂物。然后再铺在石板上碾压破肚,洗去肚里残余的泥浆杂质,后下锅熬煮。因为这东西像猪皮一样具有高度的胶原蛋白,所以熬得一锅粘粘糊糊,如同果冻一般。

    把糊糊盛出来后装在小碗中,待其自然冷却之后,就凝固成一小碗的“土笋冻”了。土笋冻颜色白润晶莹剔透,其肉清,味美甘鲜,清香软嫩,滑溜爽口。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蜇及芫荽、酸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等就成了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了。

    这些东西大唐的泉州现在并没有,但是李好身上有,所以他准备这一道来自后世的泉州美味,放这正好。

    土笋冻的历史比较悠久,历史上最出名的要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