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有一位画家,老来丧子,悲痛欲绝,遂倾尽毕生笔力,要为夭折的幼子作一幅遗像,以求‘见其画,如见其人’。”
“然而画未作成,那画家已是心力交瘁,不久便带着满腹遗憾,呕血而死。那幅只勾了线条、提了字,却并未上色的、纯白的肖像,便成了他不传世的遗作。”
“直到......画家的友人,一位道士,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偶然发现了这幅未完成的肖像。那道士见这画作落笔苍劲有力,如同一位死士,断指为笔,泣血为墨,奋一世之力而作成。那对自己的至亲近乎悲伤的爱,早已冲破画卷,跃动起来,如同生出了魂魄一般。”
“道士看得出来,比起自己的友人平生所作的千百幅花、鸟、鱼、虫的雅画,这一幅画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正如壮志未酬的将军,在赴死之前留下的,寥寥几句的家书,其意简,也繁。”
“所以,他就想着,这幅画上的空白,不能就这么空着,它应当被完成,以告慰死者,让已逝之人瞑目。”
“时值五月中旬,画家的宅院疏于打扫,生了些野蓝草。道士见之,以为天意,便选了个吉日,沐浴更衣,采蓝草作墨,提笔蘸墨立于画卷之上,却是久久不肯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