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希的成功经验无非是铁面无私、严格管理,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下到车间,手上一支吸铁笔,一把小锤子和一本记事本。
单单是因为对武柴车间工作环境的整顿,就让武柴生产的柴油机品质上了一个台阶。他痛快的将一个从来不到生产一线去的总工程师踢出了工厂。又顺利的重建了武柴工人对工作的责任心。
仅凭这三板斧,可以说是后世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做到的程度。武柴就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了。
这件事情经过报纸的报道,甚至惊动了一位副总理,亲自跑道武汉像个学生一样,向格里斯请教如何管理一间工厂。
一时之间,中国人即欢欣鼓舞,又感到无比沮丧。
受到鼓舞的,是因为格里斯的工作证明了国企并非不能通过改革实现重生。
而沮丧,则是因为在中国没有国营企业的厂长能够像格里希一样“沙发果断”。
他的铁面无私,似乎在国企系统里根本无法实现。
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再次在中国大地上火热的讨论了起来——当然,整个八十年代,实际上国企改革的话题可以说从来没有冷却过。
正是在这一片舆论纷扰之中,胡文海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