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说是胡文海一手推动也不算错。绣城的非公经济发展,更是他一手促成,各种条件和政策,甚至可以说是他推动着当年的市长王以纯在推行。
铁路的东风速递服务,工商局和供销社的几次敲打,换来的就是如今绣城个体商户的数量每年几何级数的增加。
到了如今,胡文海已经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上一句,非公经济在绣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力补充了。绣城的经济繁荣,同样是绝对离不开非公经济发展的。
只不过在此之前,胡文海一直做的都是闷声发大财的动作。先做出成绩来,不讨论、不要国家的支持,等事实清楚无可辩驳了,也就不需要什么讨论和支持了。
鲁冠球的机会抓住的很好,绣城国企的发展势头迅猛,非公经济蓬勃茂盛,又刚好拿下了经济特区的大旗,正是要收割它在改革领域实验意义的时候。
绣城电子计算机厂书记薛凯的那篇文章,本来就在经济日报刊登之后引起不小的影响。而电子计算机厂,也算是绣城立起来的一个国企改革典型。
绣城实行的国企内部竞争模式,也确实多少改变了国企管理层官僚主义的问题。
只要绣城工业集团能够坚持以业绩和职业素质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坚持政府和企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