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影响?既然苏联有成功方案,我们为什么非要另辟什么蹊径,非要在质子号上搞改进,出了问题谁来负责?”
“我们只要稳步形成质子号和联盟飞船的生产能力,对于中国航天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进步了。哪怕不进行任何改进,质子号和联盟飞船,起码也够我们用上二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自行发展的航天技术,说不定都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引进、吸收、消化,就像我们当年接收苏联援助时候做的一样,这不是现成的工作路径吗?”
文昌航天城设计局大楼,会议室里装修的味道还没有散干净,如今仿佛又多了一些火药味道。
正在说话的戴春生,一直以来负责的都是和苏联工作组的对接工作,这对他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当年苏联对华156项目援助,他就是凭借过硬的俄语水平和细致的工作,让苏联的援助工作人员对他赞不绝口。
这次春节期间对东苏工作人员和家属的接待也是出自他的筹划,工作成效非常突出。
借着这一工作成果,这次开会上面点名让他来参加,显然这些意见是有人希望他在这里表达出来的。
这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高级闭门会议,一群的总工、总经理坐满了会议室,戴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