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何况,留在南京未必是什么好事。
他好歹随父皇屡次征战,亲事也定了,眼瞅着要娶王妃,动不动就要被老爹拎起鞭子抽一顿,疼且不说,面子上也着实过不去。
有兄弟跟着挨打也一样。
朱高煦想开了,近段时间,不只常到定远侯家蹭饭,还经常到兴宁伯家串门。
通过与孟清和接触,朱高煦的视野同样开阔了许多。他不会放弃同世子相争,但却不会一味的想要留在南京。
在父皇身边固然有好处,领兵在外,又何尝不会为自己积累资本?
朱高煦的改变令朱棣十分惊喜,屡次在朝堂上夸赞次子勇武果决,肖似于他。
武将听了多是哈哈一笑,连声道:昔日靖难,高阳郡王与三公子每每冲锋在前,确有陛下几分风采。
文臣的脸色却变得凝重。世子虽入文华殿,每当朝会,邻奉天殿听证,又有詹事府辅佐,有了太子之实,终无太子之名。
圣旨未下,天子随时都可以反悔。
天子对高阳郡王的喜爱不用多言,夸奖朱高燧的次数都比朱高炽多。
长此以往,太子究竟会是谁,当真不好说。
文臣们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