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我不认为心理疾患者会自行创造一些离奇的思维,只不过是对正常人所拥有的负面情绪的变形和放大.“
针对这些症状,各种心理书籍层出不穷。诸如:接纳自我、活在当下、顺其自然、放下完美、放下我执、行为改变性格……
书中不乏鼓励与乐观积极的态度、行动建议,转移注意的办法,但是鲜有对病因的深层分析。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们对待心理疾病的康复与治疗,总是习惯于一种美好的愿望;而非面对疾病本身。
而这种美好愿望怡怡又可能是心理疾病的一部分。
即便有分析,也大多是从社会交际、经济、文化、教育……大的方向着手。
或者是患者的错误认知。
在我看来,心理问题既然已成病,就不能单纯依靠简单和表层的安慰和鼓励来解决。
也不能单纯强调大的环境对心理病症的形成作用,而忽视人作为生物的本能机制;以及偶然的、刺激本能的事件。
否则,同一环境下,产生常态与病态两种人格的现象无法解释。
患者的认知也很难用意识层面的说教去改变,否则高学历者应是心理病症低发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