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民生项目,很多配套产品的采购订单分发到了全国各地的生产组。
他抓住这个机会,在塑料、玻璃的工艺基础上,升级为五金制品,一举拿下了大把订单。
两年后,生产组更名为塑料金属制品厂,企业自有资金超过十万元,工人六十余名,厂房面积增至两百多平方米。
“富起来”的何光建动起了心思,他花大价钱在外面请回来一位技术人员,专门指导产品的工艺更新,这件事在组内引发了较大争议。
不过,技术专员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后,工厂开始生产挂车刹车阀、橡胶配件等产品,名称也更改为公社汽车配件厂。
到了七七年,配件厂实现年产值二十五万元,利润达两万五千元,在当时,这几乎是天文数字。
改革开放后的八零年,八零年,公社配件厂的主要业务变更为为某国有电厂配套生产风扇配件,这次转变,给何光建的进一步做大提供了契机。
风扇和汽车不一样,配件厂没有能力生产汽车,但是研制风扇问题不大。
代工的同时,他们开始试制自有产品,并成功生产出公司第一台四十厘米金属台扇,取名“明珠牌”风扇。
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