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建国同志热爱生活热爱文艺,这也是人民群众长期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体现。
李一鸣很快得出了个初步结论。
再往前一步思考,那就是:
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梦,每个人都有一个音乐梦,老百姓不但会享受成果,也是很希望能参与到文化生产活动中的......有时候参与的乐趣甚至大于直接享受成果的快乐!
这也没有脱离李一鸣对人们需求的认知,你看建国同志仅仅是这么参与讨论,就已经焕发了不一样的神采呢!
教育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劳动,生产劳动就一定要有生产力和生产资料,要有高质量的生产关系。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
让很多人都有条件参与到文化生产活动,那就得在生产工具上下工夫了,这些生产工具又应该是什么呢?
三十年后的世界,电脑普及了,智能手机普及了,有各式各样的创作发布平台,......现在国内的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在这种生产力基础上,怎样架构出一个高效长效的文化生产体系,还真是值得思考。
之前一鸣想的是靠行政力量建出几个中心,迅速生产出产品,但现在看来,需要进一步分出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