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是敞开了大门的接收,分配住房给安家费等等后世外企做的出的事,80年代的国企也不差。若是急着赚钱,无论是去京城做野导游,还是去深圳闯蛇口,日收百元都不稀奇。
成年人懂英语自然会受到领导重视,省级以下的单位,找遍大院也不一定能有一个会英语的,和同事相比,会不会英语可谓是天壤之别,不光晋升的时候会被优先考虑,万一需要调工作,也会比别人顺畅不少。
而在学术机构,英语更能发挥“神奇”的特质,只要能看懂英文期刊,就有一个广阔的世界向你敞开了大门。
8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可没有学术打假或者抄袭惩处之类的东西。你翻译几篇英语论文,糅合起来,前面加点字,后面加点字,署上自己的名字,根本没人发现——懂英语的其他人也忙着抄呢,不懂英语的想发现也发现不了。
更难得的是,此时的国人对于抄袭的容忍程度极高,没人在乎本国人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有人在乎外国人的署名权。
假如是比较谨慎的人,不愿意搞抄袭的那一套,那就直说是翻译论文发表,一样能够在期刊上露脸,待遇和本人写的论文一般无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有一些期刊是专门收录翻译论文,以向国内研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