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能够进入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也算是国内学术资本。至于核心期刊都不是的,也就是评职称闹着玩罢了,与学术已经不搭界了。
杨锐可不想自己的文章日后埋没在故纸堆中。虽然很多论文都是有时效性的,可过上二十年三十年,能不能检索到的感受还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不收,杨锐也只好转头他处。作为一名高中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确实是有难度的。
他以前写给《中学生导报》等报刊的文章,与论文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杨锐不清楚80年代的国内论文审核是怎么做的,但要是看一眼就丢垃圾桶里,其实也不奇怪。
这年月,还有无数的中国人试图发明永动机呢。一位位搞不明白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平民科学家,妄图颠覆整个物理王国的基础,用这种战天斗地的情怀写出来的论文,在署名方面,和杨锐的论文是差不多的。
不过,锐学组的成员显然很是看好杨锐。
黄仁还应众人的要求,组织了一次欢迎舞会,锐学组数十人趁机大吃了一顿,喝光了四桶肉汤。
杨锐坦然受之,然后就是一系列的检查作业和补课,有空闲的时候,就继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