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买胶卷,或者从某些单位要胶卷,不管哪种,都是很麻烦的。
杨锐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一心一意的做安装和调试,正如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做的那样。
尽管是80年代的仪器和设备,稍显落后,但在原理方面,这些代表着本时代先进水平的产品一点也不落后。
按照既有的图纸,完成一系列的工作,也加深了杨锐对生物工程的理解。回忆着脑海中的知识,杨锐却有越做越开心的感觉。
捷利康找来的各国工程师也在以最快的速度忙碌着。他们来到中国算是出差,成本高昂是一方面,如西堡镇这种地方,住宿和食物就没有能让他们习惯的,一个个都想的是早点完成手边的工作回家去。
总共也就是11个人规模的工厂,在一群人的齐心协力下完成的飞快。
丁亚琴和吕云芬才呆了几天时间,就见工厂已大体完成。
不懂技术的丁亚琴尚不觉得怎么样,吕云芬几乎要把眼睛给抠下来了。如果仅仅是外国技术人员做的好,她兴许就是感慨两声,对于20年没什么进步的中国科学界来说,老外的技术有多高超,她都不会奇怪。可杨锐和他培训的锐学组,也越做越好,越做越快,吕云芬就太吃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