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块就更扯淡了。
她打量着杨锐,心想:我要是有两万块钱,存银行里就辞职,每个月光花利息就够了。
杨锐再次摇头,拒绝了定期的做法。
银行主任毫不气馁,再接再厉的道:“您如果觉得定期不划算,其实有一个高利息的,国债!国债您知道吧,这个不光是为国家奉献,其实收益也很可观的,当然,时间是长了一点……”
红砖地,小平房内,人民银行的分理处主任,正在进行着80年代的银行理财营销。
国债是银行在80年代唯一的理财产品,由于国债买卖的窗口尚未打开,理论上,国债是要持有30年以后,才能兑付的。
这样的理财,愿意购买的人自然很少,中国第一批国债,几乎都是强行摊派下去的,有的员工拿工资的时候,就会收到一部分的国债,当然,更多的还是亲戚朋友之间的推销和帮忙。
银行主任指望着自己能卖掉一点国债,减轻压力。
他对自己的推销术极有信心,那是多年实践的经验。
然而,他却没有猜到,杨锐曾经面对过多敬业的银行理财经理。
任凭主任态度和蔼,说破嘴唇,杨锐也没有丝毫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