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汪颖发表过的论文样刊,用一只手就能抓过来。
总共5篇文章,全部是中文期刊,但水平各有不同,以80年代学生的水平来说,其实算得上是高端了。
现在的大学,根本就不要求学生发表外文期刊,除了有外国教育背景的学者,一般人也发表不了外文期刊。往大里说,中国学者的数据老外根本就不予采信,往小里说,中国的某些学者也没有掌握期刊发表的方式。
这时候的中国人,还相信外国学者和期刊是公正严明的,因为英文水平差的原因,很多时候,中国学者并不会发表普通文章到外国,以免消费人情做麻烦。他们往往是自觉做了一篇厉害的文章,才想着发表到国外,然而,具有突破性的论文往往是富有争议性的论文,一个从未在国外发表过论文的学者,其实与陌生人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学者第一篇论文就想发表“相对论”,又如何能够得到承认。
所以,在80年代早期,中国人在外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教授们都在摸索门路,学生们甚至不会考虑这种事情,对汪颖这样的老派人来说,只要能将文章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上,他就满足了,国内反正也没有影响因子的考量,好坏评价就只能看期刊社的行政级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