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回来了,这是王耀武和贺全贵,凝胶组的,你见过吧?”孙汝岳跳起来做介绍。
“上次好像见了。”杨锐向两人打了个招呼,问:“评估组的还没来?”
“估计快了,唐教授他们都在前面实验室等呢,你取了包裹?我这里有见到。”孙汝岳狗腿的接过杨锐手里的大包,用小剪刀细致的剪开封口,笑道:“您这不会是又有样刊来了吧。”
“你怎么知道?”这次轮到杨锐惊讶了。
孙汝岳更惊讶:“我随口说的,您是又发表了论文,还是以前的?”
他称呼都变了。
“前些天写的,正好,请大家斧正。”杨锐撕开里面的包装,先将单行本给分发了,然后又将期刊放在试验台上,随众人取阅。
实验室内瞬间安静下来。
几个人都看论文看的用心。
这年月,新鲜**的外国期刊还是挺特别的,尤其著作人就在身边。
杨锐的新论文依旧按照他自己设定的路线,走的是分子机理的路线,这种论文的难度可简可难,重点在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分子机理归根结底是一种猜想,实验证实了部分猜想就可以发成论文,否定了别人的猜想也能发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