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给王亚平经费,王亚平也不可能自己出钱腐蚀教授去。所以,他不能找爱财的,必须找爱才的。
最后,自然是保证杨锐的论文能被对方看懂,否则,爱才也无从谈起。
80年代的北大教授,至少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有的懂英语,有的懂俄语,有的懂法语,王亚平必须找到的是懂英语的,而且水平得相对不错,能够轻松英语论文的。专业也得有所考虑,生物系的自然不错,化学系的其实也能看懂现在的生物专业文章,一些物理系和数学系的教授,实际上也有跨学科自学生物专业的。毕竟,生物科学被誉为21世纪科学,有兴趣的人很多。
王亚平仔细的筛选了一遍,最终决定主攻化学系的程教授。
这一次,他没有亲自出面,而是找了本校的研究生,请他旁敲侧击的将杨锐的论文提出来。
为了演得像,这研究生还得专门杨锐的论文。
王亚平与那研究生商量好,给了对方一天的时间,安心的回去了。
第二天,王亚平找到宿舍去,却是一个人毛都没看到。
“白振宁呢?”王亚平指着空出来的床位问。
“昨天就没回来。”宿舍里的研究生捧着一本《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