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经验的话,2ooo以后的实验室都已经不普通了。
杨锐以前并没有机会做实验室组织或者实验室管理的工作,但他曾经参与过多个实验室间的活动,也参与过药企间的合作。事实上,从1984向后二十年,实验室与实验室,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远比独立的情况多。
在克隆钾通道突变基因的项目开始之初,杨锐依旧笨拙,但是,随着项目渐渐开展下去,他也等于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
巨大的压力和现实的要求,令杨锐不断的回忆自己曾经接触过的那些管理者,有空闲的时候,他也会尝试后人撰写的实验室组织方面的文章和书籍。
尽管不像是汪颖那样具有实验天赋,也不像是赵平川那样数学优秀,但在实验室的组织管理方面,杨锐确实是学的极快。
对他来说,只要将实验室里的工作和研究员,看做是补习班的小孩子,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里的工作确实比补习班里的作业难度高一些,但研究员却比学生要好管理的多。
杨锐不断的做着平衡,不断的学习,渐渐的也就轻松了下来。
论文所需要的拼图,一块块的被完成,实验室的白板上,遗留的问题也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