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没有机会演讲,能参加一次国际会议,也是资历。”
“对。”唐集中其实更想说,即使不能参加国际会议,也应该心态平和,不过,这样的要求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有些太高了,他不禁考虑,如果确实出现了糟糕的情况,或者自己可以想办法把他带进去,毕竟,他也是有一封邀请函的。
不过,被带进国际会议与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还是有不同的。
科研是讲资历的,后世的中国学者已经不把国际会议什么的当做资历了,但8年代的中国学术界认可这份资历,这份资历就是有价值的。
杨锐第一次发表论文,特别找一篇简单而确实的论文,就是因为缺少资历。他现在明明就能做出pcp的论文,但他不做,也是因为缺少资历。
同样的论文,穆里斯能拿诺贝尔奖,北大一年级的杨锐写出来,就不一定了,因为人家穆里斯至少在《自然》上发表过论文,一个只在《》上发表过论文的学生,他的成就根本不可能纳入诺贝尔奖的考量。
相似的道理,8年代有无数中国人宣称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然后埋怨自己不受主流科学界的重视。在行政命令的要求下,中科院组织人员,对来自全国的n麻袋信件进行了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