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意识里,杨锐是有挑选余地的。
换言之,杨锐手里确实还有突变基因。
随便估计一下自己诱变基因的成本,一名韩国学者立刻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道:“我是汉城大学的崔真重,杨锐先生如果有暇的话,一定请来汉城大学访问,恩,我们会核销您的来访费用的。”
崔真重对中国颇为熟悉,知道很少有中国人能拒绝这种出国访问的邀请。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人在这方面就缺乏天赋,他生硬的道:“我还会在中国逗留几天,希望能参观杨锐先生的实验室。哦,忘记了自我介绍,哈哈,我的教养呢……恩,我是史蒂芬。阿伯特,昆士兰大学的教授,我们的实验室与全球多个国家都有合作,也希望能与中国的实验室合作。”
杨锐的眉头动了动,他还真有些感兴趣。8年代是个好时代,尤其是84年的当下,国外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出气的友好,各行各业都有很多的国外合作机会。
当然,8年代有资格与国外打交道的,多数是国企或者国家机构,但在科研领域,学者们的自由选择权是非常大的。这段时间也是学者出国潮的开端,许多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在种种国际合作中留学海外,或者于脆移民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