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有出乎太多。
“好吧,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蔡教授有点意外于杨锐的锋利,而会议的结果也在他的意料之外。
虽然准备要建立一个?的实验室了,但具体的组成,蔡教授并不想现在就决定。
杨锐很能理解的站了起来。
声望都是论文和成果刷出来的,欧美国家也普遍认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不靠谱,但是,只要有真本事,一篇篇的论文完全可以遮掩住年龄的劣势,甚至让劣势变成优势。
比如说李政道,中国出生,西南联大毕业,29岁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正教授,是这所常青藤大学200多年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最终,还是在种族歧视严重50年代末,以年仅31岁的中国人身份,获得诺贝尔奖。同时获奖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
他们的声望,自然不可能靠华裔血统或者年龄得到,只能是完胜他人的论文。
杨锐也不准备用嘴皮子获取利益,研究成果才是实验室组成的决定性因素。
离开实验室,杨锐是马不停蹄的开始做实验。
而且是在唐集中实验室内做实验。
唐集中目前拥有的两个实验室,凝胶实验室和电泳实验室都是主要研究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