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锐关于钾通道的实验,在逻辑上是通畅而优美的,唯一的问题就在突变基因的选择上。
寻找突变基因是要有一定的气成分的,或者说,做的多了,自然就能做出来了。
比如杨锐论文里找到的slo通道,其基因表现是电导率增加10倍。
这个表现并不是很容易就能测定到的,更重要的是,突变基因必须是改变了这个基因的表现,如此才能发现变化。
总体而言,杨锐设计的这套实验,是一套需要时间和资金的实验,花费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最终很可能做出结果来。也是因为这套逻辑,才吸引了多个国外的实验室参与进来,他们不怕花钱和时间,他们怕的是一无所获的风险。
然而,多长时间,多少资金算是足够呢,实验做出结果以前,谁都说不上。
那么,杨锐会不会因为节省时间,或者节省资金,而做出论文造假的事?
蔡教授不愿意这样想,但是,那些才华横溢,前途似锦的年轻人,突然之间做出看似令人无法理解的作弊的举动,并非是没有先例的。
科研的残酷,使得这个领域的年轻人,就像是向机枪阵地冲锋的士兵一样,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才能冲过长滩,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