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扑中文 ) 无人重复杨锐有关钾通道的论文,始终是蔡教授心里的根刺。
杨锐实在是太年轻了,而cell的诱惑又实在是太大了,在科研这条漫长而孤独的山路上,忍受不了艰苦,又或者忍受不了诱惑的人,实在太多太多,没有人能保证论文造假不会发生。
或许不是全面的造假——这种造假也是容易识别的。最具隐患的是大处真实,小处造假。
凡是开创性的论文,哪怕只是一篇小论文,都可能有几百个关键点,其中一些关键点甚至小到普通人想象不到,比如仪器里装实验物的小盒应该是平底的还是圆底的?小的不能再小的区别,结果却会大不一样。
如果项目长时间无法攻破关键点,或者经费等方面有缺失,作假的诱惑力就大大增强了。
杨锐有关钾通道的论文设计清晰而逻辑分明,这是优点,但其中的关键点,他是否在半年时间里全数攻破了?无人可知。
蔡教授是名学者,用少年郎喜欢的词汇,就是一名科学家。科学家是讲科学讲理性的,并不轻易感情用事。
能够证明杨锐的,唯有重复实验。
越优秀的重复试验,越来越多的重复实验,是比论文本身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