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些做一个项目就写一个大论文,写一篇大论文就发表一个高影响因子的期刊的不是没有,但也不是哪里都有的……
许正平的目光不自觉的在杨锐身上巡游。
在他认识的人里面,能做到有的放矢的研究者,杨锐绝对是其中的佼佼者。
脑洞一开,就再也关不住了。
许正平像是放幻灯片似的,开始一个个闪过杨锐写的论文,做的项目。
就总数来说,以杨锐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早就超过了50大关,他早期光是在sci入门级的《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就发表了二十篇左右的论文。
进入北大以后,杨锐的论文数量没有减少,质量却明显提高了。
而且,不像是北大的老师,杨锐的得到的支持,主要就是捷利康一家公司,后来,国医外贸也给送了钱,北大生物系也给了经费,但那也就是这半年以来的事。
真正支撑着杨锐继续做研究的,还是成功两个字。
许正平细细回想,这杨锐做的项目,好像就没有失败的。
与加州大学的科研竞争都赢了——此事想起来尤其可怕,事实上,如果是一名中科院的院士在科研竞争中胜了加州大学的教授,这都是值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