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离岸公司了。
众人被杨锐刺激的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80年代的中国人,还真不知道倒闭是怎么回事,但就他们知道的部分,已经够骇人的了。
不一会儿,实验室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工作模式。
杨锐招募来的都是30多岁的小牛,各自做事都有了自己的套路,而今稍作磨合,工作已然无碍了。
杨锐按照前日做好的分配表,开始给诸人新的任务。
有的人之前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也是不管,后面的任务和前面的任务都要做,杨锐只看成果。
这也是招小牛的好处,尽管还是需要培养,可基础能力均已具备,尤其是具有完善的自学能力,减轻了杨锐的负担。
30多岁,对一名研究者来说,也是到了分水岭的年龄。
该出成绩的,四十岁以前基本都能出了。
三十多岁还出不了成绩的,以后再想出成绩就更难了。
而能做到院士的,少说都要十几年的牛掰才能被选出来,如李文强等人,积累期再长,也就是几年的功夫,之后,就该是耀人眼球的成果高峰期了。
大部分研究员,在三十岁到四十岁,四十岁到五十岁期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