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辅导员的就是这样,放任自流四年也是过,认真工作四年也是过,最要紧的就是满足领导的要求。
蔡院士并不放心,再多嘱咐了两句。
杨锐的水平在目前的生物系里不能说是顶尖,但也算得上一流了。如果是学校老师做到这一步的话,做院系主任的就要忙着帮他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国内的科研界虽然穷,但在国内现下的环境里,保证一流科研工作者的生活还是没问题的,有时候,国内的研究员过的还比国外好。
当然,在80年代的社会气氛里,科研人员要富裕是不可能的,能达到富足就很不错了,但比国外好的是政治待遇高,国外的研究员可能请不起律师,国内的研究员甚至能解决家属的工作,甚至让组织给解决对象问题等等。
蔡院士也习惯了给帮学者们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北大的学者中不乏留学自国外,或者干脆就是从国外回来的,要将这些人留下来,给不起钱,自然要想方设法的给予补偿。
杨锐的情况特殊,蔡院士还是尽量用常规方式解决问题。
他只当杨锐是在玩寡聚核苷酸,又在离子通道实验室弄基因测序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杨锐成立的第三个克隆组太遥远,根本不会写在计划书和项目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