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三问大多数革命群众》的文章出炉。
白玲仔细的看过,满意点头,笑道:“就发表在校报上,让革命群众们看一看。”
几个男生似乎也觉得自己做出了充分的贡献,一个个喜笑颜开,准备去印刷事宜。
学校的新闻社的最大硬件配置就是印刷设备,学生们自己印刷,省下多少钱且不说,本身却是方便不少。
第二天一早,校内就能看到头版是《三问大多数革命群众》的校报了。
作为本校刊物,这种不定期发表的校报,还是很能激起学生们的议论的。
而在这个反省的年代,批评大字报亦是一种政治正确。
刘院长、蔡院士等生物系的老师,在拿到了校报以后,也是有意无意的将之传播了起来。
他们是不能给杨锐一个出国名额,也不能给杨锐一个演讲名额,但那不是他们不愿意给,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相比院系的拮据,学校显然要宽裕不少,蔡院士等人,都有心帮杨锐一把。
毕竟,即使文章没有注明北京大学生物系,可杨锐终究是北京大学生物系的。
到时候,说起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学生发表了多少篇论文的时候,这篇论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