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们能够恰当的找到相关领域的学者来做评论。
这里面的许多人,到了杨锐读研的时候,都已经是业内大牛了。
杨锐心道:我现在把这些评论收起来,到30年后,说不定也能混个什么协会的会长干着。
“诺顿出版社很用心啊。”杨锐不由的赞扬一声。
“谢谢杨锐先生。”林登很开心的道:“我们是很用心的想要将杨锐先生的《基因组学》介绍给全世界。对了,达尔贝科教授也看了您的书,评价极好,他说自己也有相关的研究,会在之后整理了资料,发表出来。”
“那太好了,希望达尔贝科教授能推动基因组学的发展。”杨锐是确实高兴,建立一门学说就像是建设一座城市一样,在城市建立之初,一定是吸引到的人越多越好,吸引来的人水平越高越好。
如达尔贝科教授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参与哪个学说的讨论,或者深入哪个研究领域,一定会带动大量的跟风者。
当然,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讲究眼光的,贸贸然的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是很危险的事。达尔贝科会说要做相关研究,也是因为他以前就做了类似的工作,并不是因为杨锐而偏离轨道。
尽管如此,达尔贝科直接说出来也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