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的付出,却很难忍受求学中的困苦。
平均年龄25岁以上的博士生,已经是标准的成年人了,然而,每月45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却只能获得1200元左右的收入,说是困苦,一点都不为过。
曾经的杨锐,勉力挣扎,依旧无法从现实生活的泥潭中脱离出来——当你辛苦了一天,疲惫不堪,饥渴交加的回到宿舍,拿起一盒午餐肉,却舍不得打开的时候,学业的成功与学术奉献的光环,已然黯淡无光了。
也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杨锐回到80年代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自己的经济困境。
而当经济困境解决了之后,杨锐就再没有顾忌了——
即使他面对的是令人畏难的引物设计,也不例外。
老实说,这项工作,杨锐能够从脑海中的资料库中得到的帮助是很有限的,他至多能够得到一些理论上的指导。
当然,有理论支持也是难能可贵的。理论指导不仅给杨锐指出了方向,缩小了尝试的范围,而且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
即使如此,实际操作依旧困难。
至少比30年后的学者做未知引物还要难上许多倍。
后世的学者起码有引物设计的软件可用,仅此一项,就不知道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