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事业了。
以当下的国家财政,能拿一万元科研经费的学者,已经算是有名有姓,独立自主了,研究方向也可以瞄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
当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但是,总归是有点机会了。
就是作为首期经费,80年代的一万元,也能买好几台过得去的仪器了,或者购买一两台好用的仪器,例如杨锐最初购买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就让他刷出了不错的论文。
至于十万元的研究经费,在80年代就属于非常高了,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教授,都达不到这个水平,换个角度说,一所二本地方院校的教授,假如拿到了10万元的研究经费,那他差不多就是该校最富的学者了。
这笔钱,交给社科方面的学者,已经能做出世界水平的田野调查了。要是锁定的角度恰当,比如寻找几个中国最穷的地方,再比较一下人类发展指数和幸福度什么的,弄不好都能在西方主流媒体上露脸。
而在自然科学领域,若是选择的方向不烧钱,又有相应规模的实验室积累,那这笔钱也能做一些世界水平的研究了。
从六位数的经费,再进步到七位数,到100万元人民币,那基本就属于少数大佬的专利了。
并不是说这笔钱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