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很高看的,然而,说到诺贝尔奖,这个话题就变的有些诡异了。
老实说,80年代的中国科研人,对于诺奖的评选机制都了解不清,再加上目前各种自我矮化的思潮,蔡教授还真没有去想。
但是,现在仔细一想,杨锐研制出来的pcr,明显已是全世界各大实验室的标配,展现出的前景令人吃惊的广泛,堪称是改变了生物科研的方式。g蛋白偶联受体的两个项目,无论是100%的清晰构象,还是刚刚完成的晶体结构,也都是从无数科研人的血泪中捞出来,毫无疑问是诺奖级的成果。
三个诺奖级的成果,够不够资格评诺奖?
蔡教授苦笑连连:“没想到啊,没注意呢没注意呢,你就跑到全行业的尖尖上去了。”
“蔡教授。”杨锐没有跟着蔡教授感慨,喊了一声,道:“您说,我能不能试一下,冲击一下诺奖。”
“冲击?怎么冲击?”
“您刚才都说了,诺奖的运作很微妙,我也想知道,我能不能享受这个微妙。”杨锐说的较为委婉,但说的还是相当清楚了。
蔡教授眼睛都瞪大了,声音都自然变小了,说:“我没想到,你还存着这个心。”
“我做出pcr的时候就想过了,只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