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
在这样的环境下,杨锐的计划,必须通过大使一级才能玩得转。
所以,早在国内的时候,杨锐就通过乔办,与中方驻瑞典大使凌志明交流过了。从后者的角度来考量,若是在他的任期内,中国能够出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他的政绩来着。
往小里说,瑞典人对诺贝尔奖的看重,是完全超过其他各国人的,每年十月份的时候,就是出租车司机,都能对每一个奖项的候选者如数家珍。中国人若是能够在当年获得诺贝尔奖,凌大使的工作也会好做的多。
有这样的预期,杨锐就懒得与赵泽计较了。
至于中国驻外使馆的工作模式是什么样的,他更懒得理会。
景语兰则是松了一口气。
她是有点担心斯德哥尔摩的物价的。
中国人在国内都不觉得宽裕,出国自然更加的捉襟见肘。普通公款出国的干部,临回来带一个家用电器,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买衣服之类的,可以说是没有人想过。
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工资换一件外国衣服,这种消费模式在90年代都不常见,80年代就更加稀罕了。
偶尔有女孩子说买一件来自香港的衣服,那多数也是香港的地摊货,或者从深圳弄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