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得懂杨锐的论文吗?”
“看得懂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就杨锐现在搞的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之前的清晰构象,后面还有三维结构是吧,你弄的清楚吗?你能完整评价吗?”
“评价的完整不完整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老蔡,你娘的别打太极了啊!”
“嘿,老王,咱们熟归熟,不能骂人啊,咱们现在是开会呢。”
“骂人不骂人的标准又是啥呢?”
……
“大家经过热烈的讨论,觉得广泛的吸收意见,更有利于体现公平公正的教学环境,毕竟是提前毕业略有不同。”刘院长将一下午的会议,浓缩成了一句话。
杨锐也没有多想,就答应了下来。
在他以前毕业的时候,毕业论文答辩已经变成走形势了,尤其是本科生的毕业答辩,鲜少有谁会为此被刷下来。
理所当然我的,杨锐对于北大的毕业答辩,也不是很上心,用g蛋白偶联受体的论文做毕业论文,与其说是为了答辩本身,不如说,是杨锐为了给自己的北大生涯一个交代。
用诺奖级的的成果给自己的本科生涯做完结宣言,说起来是有些任性的,但对杨锐来说,金手指多,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