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就行了。
一位说说瑞典乃至欧洲的情况,一位说说中国的情况,基本的了解就差不多有了。
这就好像一名中国院士想要了解一下伊朗国内科研界的状况,难道还需要找多人询问吗?根本用不着,找一位互有信任度的学者询问就足够了。
中国学者需要国外渠道,国外学者也需要中国渠道,如此而已。
葛兴邦身为院士,去没有建立什么欧洲渠道,自然显的土鳖了一些。不过,土鳖也就土鳖了,葛兴邦转而评价道:“进入最终名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难道还要官方承认这样的小道消息吗?”
“不懂装懂!”伍洪波对同为院士的葛兴邦一点都不客气,道:“那是最终名单吗?那是进入最终评选阶段了,杨锐和科恩都有可能被审议团审议,无分先后。以史为鉴,能够走到这一步的科学家,都是很以后机会得到诺贝尔奖的,即使今年不能,未来获奖的几率也很高。”
五人委员会的学者们,刚开始的任务是不断的缩小提名的名单,也就是排除某些人,通常来说,都是要有一些相对充沛的理由的。
但是,到了最后阶段,剩下两三个,或者四五个人的时候,五人委员会的学者们,就不会继续排除了,而是将工作放在排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