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研究员,一个月三五千块钱就够了,就是这样,工厂都不愿意养,谁知道他用多久才能研究出什么东西来。
养一个薪水两倍于研究员的工人去搞研究,这样的浪费精,还不赶快开除了事,难道等他传染全厂吗?
想想一家工厂里,工人们一边工作,一边聚精会神的思考着研究,顺手用生产级的原料做实验,浪费老板一裤裆的场景,令人心醉。
不过,作为科研的大后方,工厂的技术含量越高,对于科研的促进能力也就越强。
就好像科研所需的各种试剂、设备,归根结底还是得要工厂生产出来的便宜,哪怕是采用实验室制备的,也总得有化学纯分析纯的基础试剂。
从根子上,杨锐也不介意花费一些时间,帮这些国企工厂重整旗鼓。
反正都要花时间来购买设备,重做项目,自然是要选择价值较高,利润丰厚的。
杨锐对信息的了解,在这个时代是超人一等的,而他目前的身份,又让他在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超人一等的姿态。
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获得者,预判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化工与医药产业发展,准确了就是远见卓识,不准确才是稀罕。
事实上,杨锐目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