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
王良才低下头来,认真的起了文件。
《卵细胞膜的剥离》——看到文件,王良才的脑海中瞬间就浮现出了无数个画面。
在中国读遗传学的学生,对于这个题目实在不能说是陌生。因为中国遗传学的元老人物,童第周当年就是靠这个起家的。
对于王良才来说,那就更熟悉了。
童老当年手把手教实验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呢。
若是说的大一点的话,《卵细胞膜的剥离》几乎可以看成是中国遗传学的起跳台阶。
因为童第周当年就是依靠这招起家的,师承相传,国内主流遗传学界,尤其是水生遗传学界,基本是将这种实操项目当做必修课的。做的好的对标高端,做的不好的就等而下之,很自然的模式。
对于没背景的科研狗来说,实验操作的水平高,肯定是不吃亏的。
童第周留学的时候是1930年,马丁路德金当时才1岁,可以想象当时欧美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
童第周在布鲁塞尔受到了理所当然的鄙夷和排斥,以至于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话: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如果不是被欺负的狠了,他也不至于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