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留言板”前面站满了人,络绎不断有人走出或进来,几乎把路也塞住了。
刘沆费了好大劲才挤到板子前面,来到写着“城北智叟”的那一栏,细细数着,共二十三张“帖子”。
不错,不错!
再细看,大多数的“帖子”都是赞同“城北智叟”所言,又或是夸他文笔出彩、有学识的。
于是,笑得喜逐颜开。
不经意地,往旁边的“汴河愚公”那栏看去,心里顿时凉了几分。
“汴河愚公”那里的“帖子”骤眼间看来,比“城北智叟”要多起码一倍,数一下,竟有五十一帖。
刘沆急忙细看“帖子”内容,心中便又宽慰了许多——这当中有近一半都是反驳“汴河愚公”的。
忽而,后面的一个书生轻推了一下他,问道:“老伯,倘若您不点赞的话,能否换我上前?”
“点赞?”
“哦,这是编辑部新推出的物事,”书生举起自己的大拇指,上面印了红红的印泥,他耐心解释道:“老伯您看到哪篇帖子觉得合心意的,便往上面印一个拇指,以示支持。”
刘沆恍然大悟,难怪帖子的四周都是密密麻麻的印子。
再细看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