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明朝称奉天殿、皇极殿),俗称“金銮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
“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乾·彖辞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大和力乃利贞”。
“太”即大,“和“即和谐。意为在天道的主宰下,阴阳合和,太和元气常运不息,万物和谐共存。太和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
太和殿是整座紫禁城内级别最高的建筑,只有皇帝举行盛大典礼时才使用,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大殿的杰出典范之作。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后来,该叫皇极殿。清顺治皇帝登基后,重修三大殿,并将皇极殿改为太和殿。
后来在康熙年间又经二次重修,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太和殿的规模。太和殿高35.05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面积约2380多平方米。
面积是紫禁城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形制也是最高规格,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