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播直播间就涌进了大量的粉丝和观众。
“先饿为敬。”
“钱已经准备好,就等点外卖。”
“纸笔摆好!饿疯了吗打开!先饿两顿!这是看《舌尖上的中国》最起码的仪式感和尊重。”
与此同时,黄军和蓝军两大外卖小哥军团也已经披上了战袍,骑上了“战马”,严阵以待。
这是一周一度的“抢钱大赛”。
每个人都极为重视。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名为“转化的灵感”。
差不多有一半的内容在讲豆腐。
烤豆腐、毛豆腐、奶豆腐……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做豆腐的人懂得顺其自然。”
依然是百万文案。
之后又涉及到酒,诸如米酒、黄酒的酿造。
泡菜,诸如东北腌白菜等等。
这些美食都很平民化,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通过“发酵”而来。
豆腐:
“酸性物质同样可以让大豆蛋白凝固。”
“但是酸水更大的意义在于,伴随着点卤的过程,其中的微生物们也随之流入。”
“……白色的细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