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提出的呢?是唐朝的颜真卿和释怀素谈论书法时提到的。
那是两位书法大家技艺成熟之后谈创作感觉,是他们千万次练习后感悟出的‘屋漏痕’,而不是看到‘屋漏痕’明白的笔法,这里面有个先后的问题。其他诸如折钗股,锥画沙等等皆是如此。
杜守义习字至今,又有‘得天授’的王赵笔意,自然能明白屋漏痕。但这毕竟是人家嚼过的馍,或者说人家已经揭晓答案了,你再解题时能感悟的自然要少很多。
杜守义想要做个普通书家,领悟到这一步已经足够了。但想要‘登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重与滞’。
没想到不经意间,机会来了...
开心玩了一晚之后,杜守义在深夜再次来到京都边缘。他在京冀分界线上做着反复横跳,体会着‘轻顺’和‘重滞’之间的不同。然后用‘通感’对王羲之真迹和自己的笔法进行对比,细细体悟...
五月十七日,星期日。
一大清早,小当和槐花来找杜守义了。
“干爹,二太太今天要来吗?”
“是啊,待会儿我就和一爷爷去接她。”
“我们也想去。”
杜守义看着两个小不点笑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