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来采购,一天都离不了。
这家小饭馆就是丁记老号,这位三侄子就是丁记老号的创始人丁家富。
上面这些可不是野史,而是记载在民国时期《北滨县志》上的!本来一个做熟食的小馆子肯定是不够上县志的,谁叫他和张家沾了边呢?
生意好了,自然就得添人,当时在饭馆干活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伙计,这个你得给人家工钱,干的好了还得给人家红包,不然人家没准就去别的掌柜那儿了,不伺候你了。
还有一种是学徒,这个不用给工钱,每月给点零花钱就行,人家三节两寿还得给东家送礼。
可是你得教人家本事,人家在你这里出徒之后无论是自己开买卖,还是到别人家去掌勺,你还得扶植扶植,这才能让街坊四邻的伸出大拇指叫声好!
当时丁老三收了三个学徒,老三就是祁五亩,也就是后来的祁家老爷子。眼看三年的学徒期过了,老大去了锦城的五福楼。老二去了省城的大官家做家厨。
就是剩下个老三愣是说自己学艺不精,还要再学学,然后又在丁家老铺呆了两年才出徒回家。尽管也有大馆子找他,他都没答应。
而是自己在距离丁家老铺很远的东关市场开了个卤肉摊儿。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