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当时没有当机立断,真有独投的风险,那样倒不是脸上不好看,而是对朱魑、声叔他们不好解释——另外10亿投资起到的是背书的作用,你们看,有这么多专业的投资者认可小康的估值,跟进10个亿,这数目可不少呢,换成别家也就能融这么多。
这就说明小康确实值这个价,而不是老夫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确定了小康的价格。这种情况下巴人领投30亿没什么大毛病,不管钱多钱少好歹价钱是合理的。
独投,虽然楚垣夕无论从情分还是法理上都可以操作,但是不完美,小康的崛起过程不完美。
完美看似是一种精神追求,是楚垣夕在矫情,其实不然,这是为了未来没毛病。巴人和小康都不应该是一个生命只有几年的企业,至少得活个三十年,到楚垣夕退休不能出差错。然而,有多少企业,就是因为在初生期不讲究,一些看似合法、可行的操作为未来埋下了隐患,等到十几二十年后爆发?翻旧账这种事情只要当事人有一个还活着就不晚。
譬如说国朝著名的罐装饮料企业某露,作为国民品牌可谓树大根深,原本是有机会问鼎中原的。但是近年来受制于早年一份品牌使用备忘录,和汕头方打起旷日持久的品牌官司,一边是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