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一行很奇怪,制造赝品的人极少被抓捕。按照收藏界的潜规则,赔了只怪自己招子不够亮。很少买到假货后将卖家告上法庭。或者说,这一行算是合法骗钱的行业。
于明没做过赝品,因为需要的技术含量太高。于明叔叔燕三也没有涉猎这方面。但是教导于明时候,说赝品和骗术大同小异。利用对方贪婪、占小便宜的心理。以低成本进行的一种诈骗。
要说这案子有什么不同,不同在于掉包上。就目前资料来看,送到杜老先生家的油画是真品。拍卖方安装临时警报可以保障一夜的平安。只有在送到银行金库,或者是从银行金库取出,或者是两位董事拿画回家。这三个时间段内发生的掉包。
万法归宗,当别人都在看负责押送工作保安简历时候,于明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既然对方有掉包的机会,为什么不直接实行盗窃?除非赝品的功力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界。路边社报道,有一个土豪,家里墙上挂了十二幅真迹,价值超过五亿人民币。后来一鉴定,只有一幅是真的,其他十一幅全部是赝品。
杜老先生和两位董事未必懂得油画,可能就这么挂下去。所以要先看看赝品的真假程度。如果足够以假乱真,那就有掉包的必要姓。如果赝品粗劣,就不需要掉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