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质的保护与发扬、城市规划对城市环境及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撑等。因此,这项赛事得到广泛认可,被称为城市建设的“绿色奥斯卡”奖。因此这项活动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几十甚至几百个城市参加。2004年规模空前,世界各国的初赛城市及社区近300个,进入决赛的城市包括来自16个国家的共51个城市。
赛事最初定为“国际花园城市”。
评判的标准更多地强调城市景观的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建设等,对城市评价的硬件内容多于软件内容。随着世界城市发展面临了共同的问题:环境污染与治理、能源短缺、交通矛盾、再生资源生产、能源的循环利用等,该项赛事的竞赛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开始更多地关注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明确提出把“宜居”作为重点评比内容之一。而后竞赛的名称也改为“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
根据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组委会把参赛城市分成五个组,人口规模由小到大分别是:A组2万人以下、B组2-7.5万人、C组7.5-20万人、D组20-100万人、E组100万人参赛城市根据规模分组进行。
评审内容包括五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