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刺激神经系统,最终产生记忆、思维等等。
最初的时候,比尔德也坚持这一论点。
随着研究深入,比尔德最先认识到,人类的大脑没有想像的那么精密,比如神经细胞的尺度就比早已进入纳米时代的晶体管大得多,数量上也比动辄拥有几亿、甚至几十亿个晶体管的计算机处理器少得多。
如果大脑的信息交换基于化学反应,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应该远远低于计算机。
实际情况则是:即便是这套专门为他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计算能力也比最简单的生物大脑——昆虫的大脑——差得多。
要想达到昆虫大脑的级别,计算机的姓能还得在此基础上提高十万倍!
能在尺度上远远小于计算机,却在计算能力上远远超过计算机,只存在一种可能,即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信息交换的基础是量子理论,而不是简单的化学与电子理论。
这就是比尔德的理论研究成果。
模拟计算结果证实了比尔德的猜测,在单个神经细胞内部,信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电流传递,而在神经细胞之间,也就是神经突触之间,信息则由同态量子传递,传输速度不受光速限制。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