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自动记录坦克瞄准点的变化,然后让坦克操纵人员,开着坦克,每隔一段时间便到外面去对着靶标开炮,然后将实际结果也记录下来。
最终,他拿到这些数据,进行一一对比。
两天之后,再排除了其他一切干扰因素之后。林鸿便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温度。
坦克瞄准点的变化相当有规律,早晨瞄准点都比较低,而中午的时候,瞄准点便会逐渐升高,傍晚的时候。这个过程又会反过来。
林鸿得出的结论就是,草原上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直接影响到了火炮身管的弯曲指数,最终导致了瞄准点的变化。
于是,林鸿绘制了一张修正曲线图,然后让炮兵按照这张曲线图进行设计。最终的结果证明,他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炮兵在没有重新校准瞄准点的情况下,分早中晚三次,总共打了三十发炮弹,命中二九发,只有一发未命中。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达到这个命中率的。
不得不说,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重要。
欧阳楚楚对此深有体会,他们之前一直在坦克本身上寻找问题,完全没有考虑到环境对炮管的影响。
更好笑的是,很多工程师,直接在实验室中对装备